【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扬之】
上周日(8月15日),塔利班操控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总统府,宣告成功完毕这场继续了20年的战役。
此刻,美国驻阿使馆上空直升机回旋扭转,紧迫疏离各类人员;美军操控喀布尔机场和空中交通,以确保终究撤离满有把握;阿富汗总统加尼(Ashraf Ghani)已逃往国外,路上还不忘通过脸书声明自己这么做是为了“防止流血”;美国总统拜登逗留在戴维营,让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出头表明喀布尔的这一幕绝非“西贡再现”(This is manifestly not Saigon)。
加尼之后还在网上出面说话,再次辩解,并宣称要回来阿富汗,图片来历:视频截图
此前,美国情报部门猜测阿富汗的政权更迭还需求数周至数月的时刻,拜登7月还胸中有数地表明“塔利班不太或许占据全国”。现在,面临 “措手不及”的形势,美国官方没有仔细反思来龙去脉和自己的失误,而是把职责一味推给阿富汗政府和戎行。
塔利班这次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与政府军无力或不想抵挡有关,但最要害的原因是拜登政府在没有向对方提出严厉条件的情况下就清晰了撤离日期。这给塔利班发出了能够“趁虚而入”的信号,也让一贯严峻依靠北约的阿富汗政府军失掉了精力和军事支柱。
政治家的误判和失算常常产生,但他们却能“巧舌如簧”,“倒置因果”,化晦气为有利,把死的说成活的,把失利说成成功。
比如,头天还在宣告要进行军力“再发起”以抵挡塔利班前进的加尼总统,第二天却官样文章把自己带领心腹家族仓皇出逃说成是为了“防止流血献身”。
又比如,美军分明是为了确保紧迫分散而暂时增兵数千人前往喀布尔,却被布林肯美化成是拜登总统对有序撤离预备充沛的“佐证”。
再比如,美军的“草草了事”和“匆促撤离”导致西方20年的投入成为当之无愧的“烂尾工程”,布林肯对此的点评却独出机杼,令人无语。他说,不管怎么说,美国在阿富汗坚持的时刻要比当年的俄国人多出一倍。
现在,西方国家的救援撤离举动仍在继续,阿富汗机场的紊乱场景似曾相识,极具标志性。
对这场美国参加的最长战役,特别是它的终究成果以及完结方法,已成为一周来德国新闻的头条。
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表明,德国对这个灾祸性结局“相同负有职责”;国防部长克兰普-卡伦鲍尔(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日前宣告,将罗致阿富汗举动的经验,从头审视联邦国防军的外派使命。
但德国各阶层提出最多的一个问题是:这20年的流血流汗和巨资投入真的值得吗?
辛辛苦苦20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美国当局能够对塔利班复辟的原因“鸵鸟静心”“避实就虚”,但世界言论的观点是共同的,以为眼下的成果是“西方的失利”。
关于这样的成果,德国政界在两个层面“有苦难言”:1)当年参加“阿富汗举动”依据北大西洋“盟约”第五条(一国遭袭,群起反击的“团体防护”条款),是无法之举。
2)拜登政府不管联盟内的反对声,也未经充沛洽谈便宣告当即撤军,导致驻阿军力第二位的德国戎行不得不紧迫撤离,难以“善终”。
这些天,德国政界和媒体反思的声响不少,对白宫的抉择方案失误也不乏怨言。
关于美国来说,军事介入阿富汗“师出有名”,那便是,要不惜价值为“9.11”雪恨,对暗地策划者“基地安排”及其喽罗本·拉登“虽远必诛”。
那么,对德国而言呢?
以实际举动支撑盟友当然“义无反顾”,可是,为压服厌战和反战的国内言论,德国政府很长时刻一向避谈这次军事举动的“战役”性质,而是着重使命的“维和”主旨。
德国第二电视台驻阿富汗记者埃根多富(Katrin Eigendorf)证明,被派往阿富汗的德国兵士在很长时刻内一向以为自己是去“挖水井,建校园”的,直到部队后来遭到突击和参加作战并呈现伤亡,政府才不得不揭露供认这次举动的严酷性。
德国陆军退役将军、曾在北约中担任要职的拉姆斯(Egon Ramms)也诉苦,政府对介入阿富汗军事举动的“言论公关”做得不行,直接影响到民众对举动的了解,也让前哨的兵士难以真实了解举动的意图和含义。
Egon Ramms,图片来历:wiki
德国联邦议会交际委员会主席吕特根(Norbert Rttgen)日前在承受德国一台(ARD)采访时表明:“现在一切都太晚了,这次撤军太早了,它是美国当局作出的一个影响深远的过错抉择。我不得不说,这是西方在20年后的政治失利,是场灾祸。”
确实,这一切来得太快,任何回旋已为时太晚。
德国《商报》(Handelsblatt)在喀布尔“沦亡”前宣告谈论指出,美国在阿富汗尽管没有遭受当年在越南那样的军事惨败,但这次的撤军抉择却成果了塔利班的成功。具有挖苦意味的是,西方军事介入阿富汗源自“9.11”恐袭,可就在“9.11”20周年前数周,反恐联军却把当年本·拉登的首要策划地拱手让给了塔利班。
文章一方面供认塔利班的复辟是西方的“破产声明”(Bankrotterklrung),一起却提出以下问题:一个极点伊斯兰操控的阿富汗对西方的安全以及整个中东区域的安稳意味着什么?假如神学士们在全国对妇女以及一切与西方合作过的阿富汗人施行恐惧,欧洲是否会面临巨大的难民潮?终究,西方应该承当什么职责?柏林在20年军事介入阿富汗后应对这些人承当何种职责?”
从这些“问题”的内容中能够看出,西方的“反思”对错常有局限性的。他们会问这二十年的投入是否“值得”,却不问“值得与否”的规范是什么;他们深信介入阿富汗是为了冲击世界恐惧主义,却不问“世界恐惧主义”的本源是什么;他们忧虑又一波难民潮的到来和中东形势的进一步动乱,却不问难民潮和中东乱局是否也与西方的“民主干与主义”有关。
更有意思的是,西方媒体的“反思”终究会落到我国身上。《商报》在前面那篇谈论中称我国是这个结局的“最大赢家”,并道出以下两个理由:
1)“美国撤军将带来巨大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危险”。美国无疑将失掉在阿富汗这样一个充溢未开发地藏资源(铜、锂、钴、煤、石油和稀土等)的国家中的影响力,而我国或许会从中获利。
2)“有炸毁就有重建”。美国在炸毁阿富汗之后被逼撤军,我国或许成为“饱尝战役蹂躏的民族的期望”,“一带一路”能够趁虚而入,满意阿富汗战后巨大的基建需求。
实际上,拜登当局并不避讳这次撤军的真实原因,那便是,为了应对我国的“要挟”,美国不想在阿富汗“恋战”,牵扯过多精力。假如美国真的是为了抵挡我国才撤军,那么,为何又要让我国从中获利呢?
《商报》谈论中表达的这一逻辑真是太“特别”了。
还有,众所周知,在习惯用各种托言对他国进行配备干与的西方国家中,德国鉴于自己在两次大战中不光彩的前史,确实一向不愿意像英法那样打头阵,更多是供给后勤保障、情报搜集和资金帮忙,但对“炸毁后”的重建却是一向十分热心的。
所以,德国一些媒体也来对我国致力于战后重建的所谓“动机”品头论足,真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德国怎么被绑上美国在阿富汗的“战车”
前史上,阿富汗被称为“帝国坟场”。
19世纪,与俄罗斯在中亚进行“大博弈”的大英帝国两次征战阿富汗。榜首次,英军全军覆没,只剩布莱登医师(Dr. Brydon)一人回到贾拉拉巴德;第2次,英国尽管获得了阿富汗的交际权,但英军相同丢失惨重。直到一战后的第三次英阿战役(1919)中,英国才成功确立了阿富汗与英属印度之间的“杜兰线”(Durand Line)。
1979年,苏联也企图操控阿富汗。成果,进去简单出来难,这次原本方案3个月就完毕的举动终究拖成长达9年的“耐久战”。这一过错抉择方案乃至被以为是苏联由盛转衰致使终究崩溃的首要原因之一。
那么,美国发起的这场针对阿富汗的“反恐战役”(War on Terror)又是怎么开端的呢?德国又是怎么上了这辆赶赴“坟场”的战车的呢?
二十年前,人类刚进入21世纪,其时的世界和德国与今日彻底不同:
政治上代表劳动阶级利益的社民党总理施罗德,喜爱口叼雪茄烟来展现自己的趾高气扬;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被西方视为俄民主化进程的“期望之星”;处于“韬光养晦”阶段的我国在战略上没有引起欧美的真实“注重”;萨达姆·侯赛因、卡扎非、穆巴拉克等中东强人在国内的位置形似稳如泰山;土耳其正在尽力接近欧盟,把“入盟”视为自己的首要国策;欧元仍是个透着“幼嫩和无辜”的钱银 “新生儿”;刚当上基民盟(CDU)主席的默克尔遍及被以为仅仅个“过渡性的、随时会下台”的“可笑人物”;没有多少人真实注重所谓的“气候改动”问题;手机也不过是个能够发发短信的“新鲜物件儿”;有些政治学家们正刻不容缓地确定西方是前史的终究赢家……
2001年的科尔与默克尔,图片来历:jumpradio.de
就在西方高歌统一天下的“主旋律”时,一串被欧美政府和大众“忽略不计”的音符正在穆斯林世界逐渐汇成消沉的“副旋律”。
上世纪八十年代得到美国支撑并在阿富汗通过抗苏战役淬炼的本·拉登(Bin Laden)及“基地安排”(Al-Qaida),在“库特布主义”(Qutbism)的影响下,逐渐把奋斗锋芒转向欧美国家以及西方的日子方法和文明传达。
2001年9月11日,十几个张狂的伊斯兰极点分子绑架4架民航客机,其间两架撞塌标志本钱力气的纽约世贸大楼,另一架撞向美国军事指挥中心五角大楼,终究一架若不是机组人员和部分乘客的抵挡,难保不会在政治中心华盛顿构成巨大伤亡。
这是二战后美国本乡初次遭到如此规划的进犯。
“9.11”恐袭改动了美国,改动了北大西洋联系,也改动了世界。
事发后第二天,北约理事会初次(也是迄今为止仅有一次)宣告发动“团体防卫”条款,10月4日正式构成抉择。
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Gerhard Schrder)在榜首时刻代表德国政府向美国总统小布什表明愿供给“无限支撑”(uneingeschrnkte Solidaritt),用中文来说便是:愿为朋友“两肋插刀”。
10月9日,他在拜访华盛顿时重申将以“实际举动”来实现这份许诺。
依据法规,德国戎行的任何对外举动,都有必要通过联邦议会(Bundestag)的同意,因而,联邦国防军(Bundeswehr)亦被称为“国会军”(Parlamentsarmee)。
施罗德向议会确保,举动将是时刻短的和有针对性的。用他的话来说,“无论是实行的使命仍是地址以及时刻,都是一次有限的举动。”但他并不知道,迈出这一步之后对德国终究将意味着什么,更没想到原本方案仅仅6个月的“反恐使命”终究会演变成一次长达20年的军事介入。
实际上,其时左翼政府中的“红绿”两党存在不小的不合。为了得到议会中其他政党的支撑,施罗德将11月16日的联邦议会表决与对他自己的“信赖案”绑缚在一起。成果,议会以弱小大都同意德国差遣“小批”特种部队(100人左右)参加美军在阿富汗清剿恐惧安排的所谓“耐久自在”军事举动(Enduring Freedom - OEF)。
这次举动因“过度使用暴力”(unverhltnismiger Gewaltanwendung)遭到广阔阿富汗民众的抵抗和抵挡,也引发了德国国内言论的不合和争辩。
圣诞节前两天(12月22日),联邦议会依据联合国安理会第1386、1383、1387等抉择,就国防军参加“驻阿富汗世界帮忙部队”(ISAF)进行表决。在581名议员中,首要来自红绿两党、联盟党和自民党的538名投了赞成票,35张反对票首要来自左翼党的前身——民社党(PDS),8票放弃。
从这个表决成果能够看出,ISAF“维和使命”之所以能得到德国政界的支撑,由于它依据联合国抉择,比较“理直气壮”;其次,与此前的OEF“追凶举动”比较,它没有那么“血腥”,首要使命不再是纯军事含义上的“反恐”,而是扶持阿富汗过渡政府和安稳该国政局。
施罗德2002年拜访阿富汗,图片来历:http://www.garbsenreport.de
头一年(2002),“维和使命”首要会集在阿富汗首都及其周边区域。德国媒体呈现的画面也充溢“平缓性”:联邦部队的军车在喀布尔大街上巡查,帮忙当地老百姓挖水井,建校园等。
尽管如此,施罗德开端信誓旦旦宣告的“有限举动”在延伸,并且看不到头,这让高举“平缓主义”大旗的“红绿”政府适当纠结。究竟,“9.11”之后的群情昂扬逐渐退去,恐袭的直接影响有所淡化。
2002年3月6日,两名德国兵士在喀布尔拆弹时不幸献身。这让德国大众真实意识到阿富汗“使命”的危险性。这一年又逢德国大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或许引发“政治地震”,更甭说自己的兵士在悠远而生疏的国度丢掉性命了。并且,其时的德国经济继续低迷,厌战和反战的德国人更关怀自己的福祉。
与此一起,“9.11”之后原本就打算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一起开战的美国政府,开端把目光从阿富汗转向萨达姆·侯赛因,自以为是地要推进并扩展“无限反恐”战役。对此,世界言论贰言不少,西方盟国中也呈现严峻的不合。
在那两名德国兵士阵亡后,施罗德表明不会参加美国主导的、没有联合国授权的伊拉克军事举动。同年夏天,竞选中的他表明“德国路途”是美国“好战”的另一个选项,称德国是“平缓之邦”。
就这样,开端高调宣告要为盟友“两肋插刀”的施罗德,在阿富汗插了榜首刀之后,终究在军事干与伊拉克问题上没再插第二刀。他的政府已意识到,被美国不断拖进战役泥潭必将在国内失掉民意,并严峻影响他的连任以及经济和福利变革方案。
在这样的布景下,阿富汗那儿的形势也产生了不小的改动:1)2003年春,原先由多个参加国轮番指挥的“维和部队”被置于北约麾下,举动规模也从喀布尔及周边区域扩展至阿富汗全国。2)美国开端活跃预备伊拉克战役,对阿富汗的“爱好”削弱,那里的清剿和维和使命更多地由其他国家承当,德国部队成为阿富汗使命的主力。
原先比较“平和”的喀布尔,此刻也变得充溢危险:2003年6月,德国车队在前往机场的路上遇袭,4名兵士阵亡,29名受伤。这是首起针对德国武士的恐惧举动。
同年秋,德国从美军手中接收北部昆都士区域(Kundus)和“省级重建队”(Provincial Reconstruction Team)使命,统辖规模差不多有半个德国那么大。
与喀布尔比,这儿的形势相对平缓。可是,从2006年德军巡查队屡次遇袭开端,昆都士从“安稳之洲”(Insel der Stabilitt)变成“抵触热门”。
之后,德军不断有伤亡,但国内媒体的注重度并不高。
2009年9月4日,昆都士“省级重建队”德国指挥官克莱恩上校(Oberst Georg Klein)命令对两辆在基地数公里外被塔利班绑架并停滞在昆都士河畔的油罐车施行空中冲击,没想到这次举动构成正在那里哄抢车中汽油的不少布衣(包含儿童)的伤亡。
有意思的是,该事情产生时又逢德国大选,所以马上引起轩然大波。
由于德国国防部和军方在事发后有“掩盖真相”之嫌,防长和国防军总监双双辞去职务。之前,德国官方一向不供认阿富汗处于“战役状态”,以此逃避德军参加阿富汗使命归于“战役行为”这个现实。这点在“克莱恩事情”后产生了改动:法庭在衡量时不再以德国刑法为基准,而是世界法。
德军在昆都士那里一呆便是十年。
2013年10月,德军将昆都士兵营移交给阿富汗方,保留了在马扎里沙里夫(Masar-i-Scharif)的基地。2014年底起,德军参加北约的“坚决支撑”使命(Resolute Support),不再介入阿富汗政府军与塔利班之间的战事,而是实行差人和戎行的“训练、帮忙和咨询”(Train, Assist, Advise)使命。
与美军在当地留下的“杀手”形象比较,德军的低沉风格以及活跃参加当地建造(水井,铺路,建校等)得到了阿富汗人的认可。可是,由于遭到美国这种“猪队友”的牵连,德军的“德行”和“口碑”再好,也难以被当地人视为“正义之师”。
结语
回头看,德国介入这场战役并坚持到终究一刻,一方面是为了实行北约的“团体防护”职责,另一方面也多少怀着对美国人的某种“愧疚”,由于参加进犯纽约世贸大楼等方针的恐惧分子是“汉堡恐惧小组”(Hamburger Terrorzelle)的成员,其喽罗穆罕默德·阿塔(Mohammed Atta)在德国日子多年,并完结了学业。
在反恐方面,华盛顿其实有两个说不出口的“心结“:榜首,参加安排策划“9.11”的基地安排当年是被它自己“喂大”的,本拉登偏偏又生善于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国沙特阿拉伯。第二,阿塔团伙在德国日子了差不多十年,他们的极点化思想改动和一切恐袭举动的谋划简直都在德国这个北约首要盟国内完结,等于也是被盟友“喂食”大的。
施罗德其时提出的“无限支撑”无疑给华盛顿开了张“空白支票”,唤起了它对德国这个援手的巨大等待,终究又因柏林回绝参战伊拉克而大失人望,难再信赖。
此外,塔利班这次在极短的时刻内简直“不战而胜”地完结复辟,西方(特别是美国)把职责一古脑推给“无能的”阿富汗政府和戎行。明显,他们仍是没有弄了解,很多的资金和配备并不能造就一个廉洁有为的政府和骁勇善战的戎行。
前史上,美国扶持和帮忙糜烂政权并非榜首次,当年对蒋介石政府,后来在越南,拉美一些国家,它都有过相似的“不良”记载。
德国蹚这趟“浑水”当然事出有因,但支付的价值是昂扬和沉痛的:在曩昔20年(7119天)中,德国先后向阿富汗投入了15万军力,59名兵士身亡。据德国电视一台本年四月征引国防部发言人的统计数字,德国撤军前的军事总耗资为125亿欧元,不包含政府供给的4.25亿人道帮忙。
现在,处于大选终究阶段中的各政党开端就阿富汗“烂尾”结局彼此进犯和推卸职责,最受争议的当属社民党籍的外长马斯(Haiko Maas)。
马斯也供认严峻误判了形势,但把职责推给了德国情报部门。他说:“一切抉择方案自身都是尽心尽职作出的,但抉择方案依据的信息却是有误的,因而构成了灾祸性成果。”
情报业内人士对此不以为然。德国联邦情报局前局长辛德勒(Gerhard Schindler)诉苦说,假如司法给情报搜集作业设置了一个又有一个的拦路虎,那就不要古怪成果不尽人意。
德国的“问责”常常闻雷不见雨,我们都在问是谁的职责,但终究是无人出来担责的。抗疫中如此,这次“阿富汗灾祸”中相同会如此。
那么,德国军事介入阿富汗的经验又是什么呢?
1)在动乱的世界形势中,军事同盟具有适当的“危险性”。西方在中东等危机区域采纳偏袒态度和不达时宜的“民主干与主义”,很简单引起不同程度的恐惧突击,而盟约第五条的“团体防护”等于将成员国绑在一列着火的“战车” 上。
2)战役有自己的逻辑和节奏。一旦介入,很难全身而退;一旦失控,人财丢失难以估计。
3)战役方针含糊,政府要么“言不由衷”,要么“不置可否”。从反恐举动到人道帮忙,从挖井建校到冲击毒贩,从帮忙建政到保卫民主……官宣的说辞一向在“酌情”改动。时刻越久,政府越难交待,民众无从了解。
4)世界次序需求重构,暗斗思想需求扔掉。塔利班复辟后,人类更应反思恐惧主义呈现的深层原因,从头认识何谓“民意”(民主)、并学会国与国之间真实的“共处之道”。
5)“战役与平缓”这个论题不该成为一次次大选中的“政治筹码”。在曩昔20年中,为了争夺“民意”,抓取“选票”,政党和政客在揭露表述中有多少是真实以“生命”与“平缓”为起点的?
这些天,伴随着喀布尔机场“有失面子”的撤离局面,以及欧洲言论对往后难民潮复兴和恐惧安排“死灰复燃”的忧虑,德国人真的很难放下“在阿富汗支付如此价值是否值得”的问题。
确实,这也是一个有必要仔细答复和面临的问题。